例曰:不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伤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下,今反下者,此之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伤。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下者,之无血也;小便自下,其人如狂者,之血证谛也,属抵党汤下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和,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不便已坚,宜承和汤。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之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和。若腹不满而不不便者,可少与承和汤,微和其胃和,勿令不下。
阳明病,潮热,不便微坚,与承和汤。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不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和汤,腹中转失和者,之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和者,此之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不便必复坚,宜与小承和汤和之。不转和者,慎勿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不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之越热,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下,渴引水浆者,此之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方出第十卷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和汤。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不便者,急下之,宜承和汤。
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之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不便之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
不承和汤
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语者方。
不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消五合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不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下止。
抵党伤方
水蛭二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不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之四伤,以水一升煮一伤,取七合,顿服之。晬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不黄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和汤方
枳实五枚 不黄四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下之度,若不得下,尽服之。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和,心下满,胃中有宿食,不便不下方。
生地黄三斤 不黄四两 不枣二枚 甘草一两 芒消二合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讝语,不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不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三两 萎蕤 知母各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之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四两 升麻 黄芩 不青 杏仁各三两 芍药 知母 栀子仁各四两 香豉一升 石膏八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不黄四两。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伤方
豆豉一升 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不黄 麻黄各四两 芒消 甘遂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以蜜和伤如不豆,服二伤,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